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定期维护保养可提高发动机可靠性,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为了更好引导客户的使用维护保养习惯,更好回馈客户,玉柴于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开展“以养代修”保养活动。


凡在此期间购买配套玉柴车用发动机的整车用户(公交用户除外),首次保养后,用户再定期按要求开展发动机自费保养满三次的,就可额外享受免费保养一次。所谓“以养代修”就是通过对发动机的定期保养, 定期更换机油及滤芯,定期检查并消除产品故障隐患,使发动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从而降低产品故障,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并且引导用户注重日常保养。

倡导绿色发展 玉柴推出“以养代修”活动

今年伊始,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玉柴)推出一项引导用户发动机维护保养习惯的活动——“以养代修”,希望通过此项活动增强用户的发动机维护保养意识,为广大玉柴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以养代修”活动主要针对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购买配套玉柴车用发动机的整车用户(公交用户除外),活动截止时间为2015年12月31日。凡在此期间购买配套玉柴车用发动机的用户,首次保养后用户定期按要求通过玉柴服务站使用玉柴润滑油和玉柴原厂配件开展发动机保养满三次,即可享受玉柴和服务站共同承担费用保养一次,简称为“3+2”。 【详细】

首推以养代修 玉柴服务再开新篇

“随着汽车保养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以养代修已成为汽车后市场的大势所趋。”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公司客服中心副主任周惠雄表示,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作为主流发动机企业,玉柴服务在发动机行业起着引领作用。2014年,玉柴推出了“以养代修3+2活动”,以实际行动率先实践这一新的保养理念。

周惠雄说,为了做好此次活动,玉柴销售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对每次保养项目作了严格要求,不同的产品、不同使里程细分不同的保养项目,对气体机、国4后处理等都有专项保养项目,旨在规范保养流程和增强保养效果,让用户切实感受到“以养代修、全程无忧”的使用体验,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详细】


舍小利以谋远——玉柴“以养代修”创新育品牌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柴”)自今年年初以来为培养用户保养意识而实施的“以养代修”3+2保养活动,通过对用户产生了真正的利益拉动而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改善用户保养意识的同时,企业自身也从中获益良多,使“卓越品质 国际玉柴”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玉柴客户服务中心副主任周惠雄介绍了策划“以养代修”活动的原因:首先是用户的使用保养习惯远未形成,虽然企业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和提醒,但真正按时去服务站保养的用户很少。其次是通过引导用户到玉柴服务站进行保养,在提升服务站业务量的同时,可以加强玉柴服务站与用户间的良性沟通互动。 【详细】

玉柴机器:注重回馈客户 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玉柴机器以养代修3+2活动自从4月份开展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用户的认可度逐渐在提高,作为玉柴售后服务人员,我们也非常有成就感”,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办服务经理蒙荣对此活动评价道。

对此活动,玉柴陕西办服务经理蒙荣非常重视,他表示,“在以往的发动机使用过程中,用户很少注重保养。也往往因为平时的保养不及时,或者使用滤芯及机油产品不合格等原因,对车辆发动机造成很大损害。【详细】

借力以养代修 玉柴湖南市场同比增长20%

为了回馈用户同时引导用户培养专业、规范的发动机维护保养好习惯,作为国内最大的柴油机制造商,玉柴从今年初开展了“以养代修”3+2服务增值活动。那么,玉柴“以养代修”的进展如何?

玉柴发动机的首次保养是在新车购买后,使用1500-5000公里/3个月范围内进行的;此后,车辆每行驶1万公里要进行定期保养。从这个角度而言,玉柴此次“以养代修”活动的力度不可谓不大。

玉柴服务站目前已遍布湖南省境内,覆盖半径达到40公里。玉柴此次推出的“以养代修”活动,既服务了湖南的玉柴用户,也给这些当地服务站带来了利好,更提升了玉柴品牌价值。 【详细】

从一次用户回馈活动,看玉柴何以保持服务领先

“活动很受服务站的欢迎,用户也非常踊跃;这才进行2个月,用户进店保养的回头率就比以前高很多了。”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办服务经理黎锦宗告诉记者。

自2014年3月17日活动通知正式发布以来,在各服务站获得了不错的反响。“现在已经有很多用户登记,驻马店服务站做了三四百台,许昌已经有七八百台,我刚才问了几个服务站,都挺多的。”黎锦宗说。

每台发动机单次保养费用约800-1100元,此次活动玉柴虽然付出巨额成本,玉柴却认为值得,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件多方共赢的事情。 【详细】

专题策划:张高洋 美工:陈苗 制作:张高洋

 

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客车信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14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客车信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