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专栏

谭鸿迅:JT/T325实施10年回顾及对金龙客车影响

作者:吴奇  信息来源:中国客车信息网    发布日期:2007-11-23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谭鸿迅

     在JT/T325标准实施10周年之际,借助这个交流的平台,笔者谈谈大金龙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可以说,JT/T325标准实施10年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引导行业企业不断创新的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客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大金龙也不例外。

    在当前社会,鼓励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创新成为了企业赢得市场、赢得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但如何把“创新”二字从纸上落到实处?如何把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商品?如何把创新精神植入企业文化、把创新能力培育为企业竞争力?恐怕是所有企业都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对待“创新”的不同态度将决定企业发展的不同命运。在此,笔者以大金龙为例,谈谈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金龙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以下三大特性。

1、自主性——以我为主,自主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客车合资风起,当多数国内企业开始与国际著名品牌以“股份和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方式生产大型客车的时候,金龙却独辟蹊径,走上了另外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路子。从1988年成立伊始,金龙下决心要争取掌握关键技术,不搞技术合资,在市场上与国内外品牌展开面对面的竞争。因此选择国际优质资源,进行优势整合,将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为我所用,尽快满足市场需要,赶上世界客车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金龙初创品牌时的必然选择。

    保持创新的自主性,使大金龙在发展过程中能够采取及时、主动、快速的产品策略和市场策略。事实证明,恰恰是充分的自主性给大金龙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2、专注性——专注于大中型客车的研究、开发

    大金龙从一开始就定位于经营大中型客车,本着对客车产品“精益求精、新益求新”的精神,不弃不离,18年后,仍然执著于此。大金龙的目标就是要做世界大中型客车生产专家,而不是要成为一个万能的组装工厂。大金龙对于主营业务的专业和专注,是其获得成功的一项正确决策。

3、一贯性——创新战略和创新品格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大金龙始终对“创新”保持一贯性,这种一贯性来自市场变化带来的紧迫感、来自对企业持续发展的使命感、也来自于对市场发展的准确把握。在大金龙不断升华的企业经营理念中,“创新”二字贯穿始终,因此我们既可以看到关于技术创新的计划、制度和预算说明,又可以看到记录日常创新建议的案卷。
大金龙创新之三大使命

    创新是永恒的,但是创新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又具有不同的使命和功能,其规模、速度、市场转化程度要求是不同的。从大金龙的发展轨迹来看,创新在企业的三个时期内担当了三种不同的使命。

生存使命——创新赢市场

    任何企业成立之初,都会面临自身经验不足、外部竞争压力等威胁,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手段,制造差异化产品获得生存的机会,这就是创新的生存使命。

    大金龙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着复杂的竞争环境,一方面,国内老牌客车占据了牢固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纷纷组建的合资品牌又来势汹汹。这种情况下,大金龙要求得一席生存之地,就必须拿出与众不同的产品。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大金龙发现,当时国产客车产品还很落后,功能比较单一,操控性能和行驶性能较差,而合资品牌则价格太高,投入大,许多国内客户难以承受,尤其是无法满足逐渐兴起的旅游市场的需求。市场迫切需要造型新颖、驾乘舒适性好、性价比高的客车产品。大金龙很快找到了创新的着陆点。

    面对这样的机会,大金龙当机立断,马上投入研发,采用模仿创新加国际配套的方式,于1990年,创出了中国第一代中型豪华旅游客车产品。该产品颠覆了传统旅游客车产品的形象,立刻引起市场的关注。1994年,针对国内高速公路蓬勃发展的机遇,公司又开发了适合高速客运的大型豪华客车,并在成渝高速、沪宁高速公路上对“洋品牌”沃尔沃、凯斯鲍尔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1997年,城市间中短途客运车辆面临大批更新,金龙公司又适时推出了中、高档中巴。由于该产品经济适用,为营运者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所以很快打开了市场。1997年,大金龙看到了旅游市场的广阔前景,制定了集中力量发展高档大型旅游车的战略计划。当年,北京巴士公司、新月出租车公司、北京长途汽车公司等纷纷向金龙发出订单,大金龙因此快速打进北京市场。数据显示大金龙1997年产销量已经达到751台,当年实现产值3.5亿元。至此,大金龙通过不断细分市场、创新车型,练就了一套善造“国情车”的独特本领,获得了稳固的生存地位,同时奠定了高速发展的基础。

发展使命——创新赢品牌

    在奠定市场基础以后,如何通过创新赢得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这就是创新的发展使命。

    大金龙通过提前研发,在单项技术攻关、应用技术集成、新车型研究等方面培育了自己在行业内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源源不断地向市场输入新产品、新技术来激活市场,从市场拉动型企业向创新拉动型企业转变。大金龙还注重以产品创新为龙头,带动管理、生产工艺、营销方式的创新发展,使公司经营获得长足发展。

    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金龙客车紧贴世界客车技术发展的步伐,无论发动机技术、车身技术、底盘技术、电气技术的改造和应用,金龙客车始终走在同行业企业的前面。大客车上使用盘式制动器,金龙是最早引入中国的,尤其适合长途行驶的高速公路和山区公路。虽然盘式制动器的成本较高,但其性能优势也很明显,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回顾创新史,大金龙在JT/T325标准等行业标准的指引下,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家采用ABS制动系统、ASR防侧滑装置;第一家使用电涡流缓速器;第一家拥有全铝全承载式客车技术;第一家开发出超低地板公交车;第一家提出同一平台制造的造型理念;第一家在大型客车产品上统一加装脉冲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第一家采用CAN总线仪表……目前,大金龙已经拥有30多项客车专利技术,10多项首创的大型应有技术,大大推动了中国客车总体水平的提高。

    金龙客车近年来研发的“龙威”、“奔腾”、“捷冠”、“欧洲之星”和K01等系列产品,造型时尚新颖、技术领先、人性化的设计使乘坐舒适、环保发动机的使用倍受推崇,市场反应极好,这些车的出现加速了过时车型的快速退出,很多企业也因此尾随而至,使客运旅游市场的客车面貌和客车性能整体上得到提升。
产业使命——创新赢世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大金龙认识到,中国客车市场不在于中国,而在于世界。为此,大金龙开始了开拓世界市场的步伐,缔造世界客车品牌的征程。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树立民族客车品牌旗帜,正是大金龙创新的第三层使命。

    塑造自主品牌并不意味着在技术研发、经营管理上封闭起来,大金龙一贯坚持开放的做法,深谙分工与协作、拆分与整合的经营思想,在不伤害品牌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外部优势资源展开合作,快速夯实自身的技术基础,缩短与世界一流客车制造商之间的距离。大金龙开拓世界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大金龙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组建了海外营销团队,广泛采用区域独家代理制的销售模式,先后在香港、澳门、沙特、印度、以色列、马耳他、乌克兰、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特约经销商和备件/服务中心,形成一个紧密、规范、高效、可以有机协作的服务保障网络。

    为了使产品顺利打入欧洲市场,大金龙积极开展了海外认证工作,2005年3月,顺利通过了欧洲VCA认证,取得了出口欧盟市场的通行证。2005年10月和2007年10,大金龙携自己精心设计制造的客车连续参加了第18、19届世界客车博览欧洲展览会,在荟萃世界顶尖品牌的展会上展示国产客车的产品。目前,金龙客车产品已成功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遍及亚、非、欧、南美和大洋洲。

    中国欲做世界客车生产强国,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而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集合上下游产业共同壮大的力量,形成中国客车产业优势,与国际品牌抗衡,争夺世界客车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大金龙协同配套厂家,一起开展技术合作。通过自身的努力加快国产客车与世界客车在技术上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国内客车配套商协同进步,缩短与世界优秀配套商之间的距离。

    在金龙人看来,为了赢得世界,创新这条路还要坚持走下去。政策的推动、舆论的催化和公众的觉醒,为我国企业开展新一轮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JT/T325标准实施的10周年也是大金龙快速发展的10年,正是在JT/T325标准等行业政策、标准的正确指引下,大金龙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创新,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并构建了完善的服务体系,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从民族走向世界,从知名走向卓越,大金龙正在掀起世界客车格局变革的浪潮!

新闻关键词:

动态信息其它相关新闻

新闻专题

更多>>

金龙客车服务2016厦门

大金龙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勇于承担企... 更多>>

亚星新能源客车专题报道

纵观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虽整体增长乏力,但新能源... 更多>>

大金龙第六次出征比利时客

2015年10月,第23届Busworld Ko... 更多>>

金旅第5万辆客车出口以色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复苏持续乏力、中国经济进入转型... 更多>>

最新图片

Copyright 2004-2022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2号 京ICP备14048454号-2
版权所有:客车信息网 主办单位:北京国脉中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信息发布欢迎投稿意见建议诚聘精英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