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陈清泰:要始终关注电动汽车产业链的重组

作者:  信息来源:中国客车信息网    发布日期:2017-07-19

  2017年7月19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高新区管委会承办的“电动汽车热点问题系列研讨会——株洲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此次研讨会聚焦“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话题,多位行业专家与会交流分享最新技术,全面分析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共话行业未来发展,为行业带来新的技术观点和发展意见。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在发言中指出,和未来的对接最重要的就是电动汽车的智能化、电动汽车的信息化、网联化。他表示,电动车的价值不仅是节能环保,甚至于也不仅是在经济上有更强的竞争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和未来的对接,和人类理想的对接。




  以下为发言实录。




  在中国电动汽车发展中,我非常关注一点,就是电动汽车产业链如何重组。因为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已经发生了非常非常大的变化,动力系统的变化带来了各个方面的调整。传统汽车产业已经不能涵盖今天电动汽车的业务范畴、学科范畴,因此跨界的技术、跨行业的相互结合变得非常重要。



  我原来是搞汽车的,在二汽开始建设的时候就去了,当时最大的痛苦是中国的汽车没有零部件的支撑。当时二汽是一个很奇怪的汽车企业,有36个分厂,后来还有增加。这些分厂里边不仅有发动机的生产制造厂、装配厂,有整车的装配厂。难以想象的,是从标准件开始干,汽车的钢板弹簧,汽车的化油器、活塞,甚至于汽车的车厢等等,都是自己制造,没有基础。


  因为当时国家关注的是整车,不知道零部件有那么重要,后来慢慢重视了,但是在燃油车上的汽车零部件我们始终没有翻身。后来汽车上一些新的改进,很大一部分就是靠零部件的改进,而在零部件改进当中,中国企业没有太多的贡献。像气囊,防碰撞之后的安全气囊是国外发明的,汽油喷射是国外发明的,防抱死刹车又是国外发明的,等等,在零部件上我们没有能够翻身。


  电动汽车这一轮发展中我们能不能翻身,能不能在零部件上有所作为,首先能不能保障本土汽车的竞争力,进一步打造一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零部件公司,像英飞凌这样的公司、博世这样的公司,我们能不能打造出来。如果说过去我们没有这个条件,现在有这样的基础条件,那就是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能力,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有这样市场的拉动需求,应该能够培育出这样强大的企业,但是能不能培育这样的企业来来,我感觉还是一个问号。


  我们在这一轮汽车动力技术革命当中,如果能有一些更大作为的话,应该表现在零部件领域。很多核心技术是出在零部件公司的,汽车企业的自制部分从最早的全能性企业开始,100多年来一直在下降,没有反弹,不仅活塞、活塞环是外购的,轮胎、电子器件是外购的,甚至于有的企业发动机也可以外购。一家汽车企业在成本构成当中自制部分能占到30%就不低的,大量的靠什么?是靠那些零部件公司。


  在我的经历中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在汽车这个行业当中是两类公司,一类是品牌公司,就是站在在市场竞争的最前沿,每年的车型几乎都要考虑更新,不断的换,不断满足用户新的需求,使这个用户有新的体验。但是改动的主要是车的造型或者是某一部分小的性能。其核心部分,所谓平台,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有大的更新。这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起起伏伏,今年这个企业占有率高了,明年可能又降低了。


  另外一类企业就是零部件企业。影响零部件企业市场销售的不是某一个整车品牌企业的起落,而是汽车市场的总量。如果汽车市场的总量是持续增长的,一般来说零部件公司的供货量每年就是增长的,基本上是稳定的,或者说是偷着赚钱、偷着乐。直接最终用户当中可能都不了解他们,或者大多数人不了解他们,但是他们是支撑汽车产业的支柱。因此,我非常希望在这次大的汽车动力变革当中,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借助这个机会能够真正兴起、真正站起来有所作为,机会是存在的。


  我考察过一些企业,是很不错,很有希望的。因为这一轮的零部件企业大多数是新的,在这些零部件企业当中,大家在起步阶段差距相对较小,只把握得当,认真的努力去做,是有可能做的很好的。


  目前,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阶段还处在一个孕育期的后期,政府补贴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汽车销量能够占据全球第一,背后是政府支持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这个阶段正在转换,正在由政策驱动转向政策市场双驱动。而到2020年,政府直接补贴会退坡,当然属于非补贴性的政策支持。但是总体上就会大幅度的弱化,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很可能就会在中国开始发力,也就是说在财政补贴退坡之时,就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发力之日,那个时候真正的竞争才开始。目前还有两三年的时间,这是给中国企业强身壮体的一个宝贵的周期,这个周期我们企业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有的企业把主要的精力、主要的资源投向了产业规模,原则上我不太赞成。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培育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关键就是掌握技术,真正把核心技术搞上去,把产品质量管理,把产品品牌搞上去,为后续的竞争创造条件。增加生产能力很简单,只要把资金投下去,在中国的市场条件下一年半就能形成生产能力,但是技术提升不是那么简单,品牌提升也不是那么简单。因此,企业要珍惜这个宝贵的时间强身健体,真正把核心竞争力打造出来,为后续参与竞争,即便在本土内也将是国际竞争,能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关于电动车发展形势的判断。企业一定要有前瞻性,特别是面对电动车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这样才能部署自己的力量,才能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参考消息》上登了一篇报道,是斯坦福大学一个教授研究的结果。他的判断是,到2025年,从经济的理性上来看,不应该再有燃油车的生产。他认为到2025年前后,在公路上跑的汽车,不仅是汽车,他认为这种移动性工具都应该是电动的。什么原因?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到那个时候,电动车的经济性可以战胜燃油车,他是从经济的角度,而不是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认为电动车已经可以战胜燃油车,没人再去选择燃油车,因为电动车的运行成本、燃料消耗成本只相当于燃油车的1/10。因为汽车占中国GDP的1/10,而且增量可能还在增加,占工业就业岗位差不多1/10,这么大一个产业,如果发生这样一个颠覆性的变化,影响太大了能源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就业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甚至于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这样一个变化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要重视,甚至于政府要重视,而且要为迎接这种变化做好准备。百人会研究这个发展形势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说法,就是2016年,电动车发展有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对发展纯电动如果过去还有一些犹豫、还有一些争论的时候,2016年好像大家的认识更加统一了。很多国家把发展电动车进一步上升到国家战略,比较激进的国家,像挪威、丹麦,已经宣布到2025年新增车辆中不再有燃油车。这个做法不是没有根据的,接着德国、欧洲也有很多很多迎接这种变化的布局。另外一些大型公司,包括一些汽车公司,也纷纷调整自己的战略,有的提出到2020年或者2025年,不再对燃油车的研发做新的投入,这都是他们对发展形势的判断。因此,可以说汽车发展动力的电动化已经没有悬念,接下来就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政策、战略去迎接这样一个变化。


  电动车的价值不仅是节能环保,甚至于也不仅是在经济上有更强的竞争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和未来的对接,和人类理想的对接。电动车接下来就是和分布式能源的对接。特斯拉的做法,是和里夫金的那个《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描述的是一致的,就是从做电动车一直到搞光伏、分布式能源,然后把这个配合起来。在中国有人质疑用燃煤的电站去搞电动车是不是节能、是不是环保。这个质疑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太短视了,如果就今天看可以提这个问题,如果从未来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来看,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和分布式能源最好对接的一个要素,就是汽车的电动化或者移动工具的电动化。电动车和未来的智能电网是最好的对接,电动车和未来的智慧城市是最好的对接,电动车将会再次启动汽车的分享经济,通过无人驾驶,会使汽车的分享状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所以,对未来更好对接的不是燃油车,是电动车。


  今天我们看电动车,比较关注的是大城市的节能减排,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前瞻,和未来对接。我们发展电动车当中遇到的痛点,还是续航里程、充电、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理想的解决,在这个时候大家把这个作为热点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中国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来看,绝对不能过于短视,眼光必须看到和未来的对接来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或者是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只不过是和未来对接向前跨进的第一步。


  和未来的对接是什么?就是接下来电动汽车的智能化、电动汽车的信息化、网联化。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这样:当我们埋头苦干,把电动车作为公路上行驶的交通工具存在的性能问题解决之后,抬头一看我们又落后了我们在埋头做今天的事情的同时,必须为我们的未来不断的做铺垫,包括无人驾驶,不是玩技术,她就代表着未来。


新闻关键词:

新闻专题

更多>>

600辆安凯A9交付沙特

6月12日,“600辆安凯A9出口沙特发车仪式”... 更多>>

金旅考斯特品鉴会·201

5月24日-26日,2017北京国际道路运输、城... 更多>>

玉柴机器亮相2017道路

5月24日,2017年北京国际道路运输车辆展在北... 更多>>

2017第八届全球汽车论

6月7日,2017(第八届)全球汽车论坛在重庆悦... 更多>>

最新图片

Copyright 2004-2022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2号 京ICP备14048454号-2
版权所有:客车信息网 主办单位:北京国脉中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信息发布欢迎投稿意见建议诚聘精英联系我们